中國藏族網(wǎng)通

西藏阿里普蘭觀音碑考略

來源 : 吐蕃史話    作者 : 桀彌·夏格旺堆    發(fā)布時間 : 2018-09-13
字體 :

摘要:普蘭觀音碑是迄今所知阿里地區(qū)境內(nèi)年代最早的一通石碑,尤其作為“造像碑”形式的一通早期石碑,對于探討西藏上部阿里歷史文化和佛教藝術(shù)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文中對這通石碑的基本情況、研究概況、形制特征等做了簡要介紹,為研究者提供有關(guān)這通碑的基礎(chǔ)資料,旨在促進這通造像碑的學(xué)術(shù)研究。

一、概況
位于阿里地區(qū)普蘭縣細(xì)德村[1](????????????????????????????Zhi bde grong)覺如組(???????Cog ro)屬地、細(xì)德村北側(cè)的一間保護房內(nèi),東側(cè)為進出細(xì)德村的鄉(xiāng)間路,周圍環(huán)境基本為農(nóng)田,石碑保護房修建在田壟邊緣。石碑所在地點距離縣城東南面7公里,地處孔雀河右岸(即西岸)。地理坐標(biāo)北緯30°15′20.68″、東經(jīng)81°10′31.02″,海拔3870米(圖1)。
現(xiàn)在石碑保護房子是近年新建,碑前有高低不一的三塊立石(圖17-2)。據(jù)當(dāng)?shù)匕傩盏牟稍L,包括石碑在內(nèi)的立石都不是在原址上建立,而是已經(jīng)有幾次的搬遷移動。據(jù)說,原碑立于一座佛塔的一個側(cè)面。但因世事變遷太多,目前連佛塔的廢墟都無法見到。實地調(diào)查得知,現(xiàn)放置在房屋內(nèi)石碑的地點,也是幾經(jīng)挪動,不再是最初立碑之地。2000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張建林研究員實地調(diào)查時,“地面露出的碑體高170厘米,頂部殘,表面有當(dāng)?shù)匕傩粘輹r涂抹的酥油。我們在碑前根部稍作清理,發(fā)現(xiàn)埋在土里的還有30厘米。經(jīng)測量,碑高210厘米,寬50厘米,厚17-18厘米。[2]”

1.jpg

圖1普蘭觀音碑位置示意

20世紀(jì)90年代初,西藏自治區(qū)編譯局藏語文考察團對普蘭觀音碑展開了調(diào)查,其成果據(jù)說發(fā)表于《藏語文工作》1994年總第11期。[3]這篇文章當(dāng)為目前所知普蘭碑最早公開發(fā)表的資料。筆者所見最早公布此碑照片及拓片屬2000年出版的系列圖冊《寶藏——中國西藏歷史文物》,在圖冊中發(fā)表了一張正面照片和左右兩側(cè)文字拓片照片,并認(rèn)為“這是迄今為止在西藏阿里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吐蕃碑。從兩側(cè)的碑文來看,他是吐蕃大臣祥·卓貢布杰所立”。[4]2011年,巴桑旺堆著作《吐蕃碑文與摩崖石刻考證》一書中,公布了普蘭觀音碑全文,并對碑文內(nèi)容進行了釋讀。[5]2012年,恰嘎·旦正在其《藏文碑文研究》中,也公布了此碑內(nèi)容及漢譯。[6]

二、石碑現(xiàn)狀
現(xiàn)在石碑立在保護房內(nèi)的一座水泥臺座上,并將石碑底部近0.25-0.3米長度的部位被壓覆在水泥臺子中,使得碑底蓮座及其以下的蓮莖裝飾等部位無法得見。碑的正面朝向東,以正面朝向為參考,其左側(cè)向北、右側(cè)向南。從20世紀(jì)90年代初對普蘭碑調(diào)查的敘述來看,碑的朝向當(dāng)為北方,因為敘述中說19行文字的側(cè)面、即現(xiàn)在朝向南的這一側(cè)面當(dāng)時為東面,而現(xiàn)在朝向北的當(dāng)時為西面。

2.jpg

圖2石碑保護房外景(2014年)

現(xiàn)存石碑無碑帽,碑座因被水泥壓覆不詳。暴露于水泥的碑身正面通高1.85米,其他三個面暴露在外的通高僅有1.68米,其余三面的底部0.17米高度部位被水泥臺子壓覆包裹在內(nèi)。石碑上、下部位的寬度基本一致,寬0.5米;厚度有些不均,為0.16-0.19米。碑身正面浮雕一尊蓮花手觀音菩薩立像,左右兩側(cè)鐫古藏文數(shù)行。唯有背面保留凹凸不平的自然巖面,未做加工修正(圖3、圖4)。

3.jpg

圖3普蘭觀音碑正、側(cè)視圖

4.jpg


圖4 普蘭觀音碑正面(東面)


1、石碑正面蓮花手觀音菩薩立像
頭頂束有高髻,戴呈三角形三葉冠,頭冠的三角中間與頂端飾小圓珠。面部橢圓,彎眉,長杏仁眼,大鼻且鼻尖寬扁,嘴唇緊閉,雙耳戴耳環(huán)垂直近肩,頭冠底部額間似有卷發(fā)排列。頭部周圍有長橢圓形頭光,略似馬蹄形,但頂端部位已經(jīng)磨損遭毀;頭光內(nèi)緣飾火焰紋。上身袒露,頸部項圈、腹部腰帶正中面飾有三個圓環(huán),其整體形制似如意頭紋樣。雙臂佩戴臂釧、手鐲,釧和鐲的裝飾紋樣似如意頭紋樣或花瓣形寶珠。左臂自然下垂,五指并攏,手心向前。左手屈置胸前,持一枝半開的蓮花,花朵頂端部位可見四顆圓點表現(xiàn)的花蕊。下身穿一長裙裙裾內(nèi)收,似裙褲。腰間系帶,裙腰外翻的褶紋像花瓣,每條褶子紋路刻畫逼真,腰帶垂下,帶端雕飾花紋。雙腳外撇立于陽蓮臺座上,腳腕及背佩戴有釧。蓮臺為仰蓮,可見一排圓點花蕊和蓮瓣,部分圓點花蕊受損。仰蓮根部以下被水泥太子覆壓,已經(jīng)不見蓮花底部的蓮莖。僅菩薩像通高1.68米,與普通人的身高等高,此為所謂“等身像”造像(圖4、圖5)。

5.jpg

圖5普蘭觀音碑正面拓片(東面)

2、碑文
碑的左右兩側(cè)皆有陰刻古藏文,屬整齊劃一的“烏金”(????????dBu chen)體。右側(cè)(即南面)藏文19行,左側(cè)(即北面)藏文24行。右側(cè)藏文字體和行間距離要比左側(cè)略大些,右側(cè)藏文字體尺寸0.04-0.05米,行間距0.03-0.04米;左側(cè)字體0.03-0.04米,行間距0.025-0.03米(圖17-6至圖17-9)。
左面碑文講述了馬年初秋,森格大舅赤贊軋貢布杰(??????????????????????????????????????????)為了無數(shù)眾生及共同的祈愿,修造了觀音造像之事。右側(cè)碑文講述了向圣觀音頂禮和虔敬供奉的功德,并祈愿眾生解脫于二障(即煩惱障、所知障),圓滿獲得二資糧(善業(yè),即福祿資糧和智慧資糧),最終不僅大舅赤贊軋貢布杰,而且眾生一起成為無上佛陀。
右側(cè)(南面)碑文原文抄錄如下: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左側(cè)(北面)碑文抄錄如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6.jpg

圖6右側(cè)(南面)?

7.jpg

2.jpg

圖7右側(cè)(南面)拓片

8.jpg

圖8左側(cè)(北面)

9.jpg

圖9 左側(cè)(北面)拓片

三、小結(jié)
關(guān)于普蘭觀音碑何時立碑上,盡管有些不一樣的看法。但多數(shù)學(xué)者認(rèn)為,這通碑豎立于贊普赤德祖贊(或名赤熱巴堅,815-838年在位,[9]或815-842年,[10]或815-836年。[11])在位期間。根據(jù)馬年的題記,巴桑旺堆先生認(rèn)為當(dāng)在這位贊普在位期間的火馬826年或土馬838年。有學(xué)者根據(jù)觀音造像碑造型特征,建議立碑時間認(rèn)為是9世紀(jì)至10世紀(jì)上半葉,并認(rèn)為造像的風(fēng)格與來自敦煌的吐蕃元素和塔波寺早期塑像非常接近。[12]
另外一種說法認(rèn)為,普蘭觀音碑是由普蘭王朝的締造者吉德尼瑪袞(10世紀(jì))之屬臣覺如列軋拉列(?????????????????????)及其下屬從西藏中部之“衛(wèi)藏”搬遷到了上部阿里。起初想搬遷至普蘭南面的邊境之地“協(xié)爾”(????),但已經(jīng)搬到普蘭北部噶爾統(tǒng)(?????????)再往協(xié)爾路途中,至覺如時,因天亮未遂愿,就置于覺如。 [13]若這一說法是事實,則可將觀音碑立于普蘭之地的時間推測為10世紀(jì)。盡管如此,我們也無法完全確認(rèn)雕鑿這通碑的準(zhǔn)確時間。相比之下,刊立普蘭觀音碑的時間上,筆者更加傾向于巴桑旺堆先生的觀點。
從石碑形式講,普蘭觀音碑是一通典型的“造像碑”。作為吐蕃時期的第一座造像碑,在西藏境內(nèi)我們沒有更多的實物資料可以與普蘭觀音的形制進行比對。但就觀音造像的特征而言,正如前文引述那樣,其整體風(fēng)格確實像敦煌藝術(shù)的吐蕃元素和塔波寺等地的克什米爾風(fēng)格的結(jié)合。盡管這種形式的石碑僅有一座,但它證實了吐蕃王朝晚期,在西藏西部阿里開始出現(xiàn)了具有佛教造像的紀(jì)念碑。不僅如此,在造像題記的敘述中明確提出了造像碑的施主、目的及時間等。從歷史文獻(xiàn)的角度來說,這座石碑的刊立,說明了治理一方的首領(lǐng)、吐蕃王室外戚舅臣的引導(dǎo)下,崇信佛教和督促弘法的舉措在西部阿里這塊土地上已經(jīng)實施了。
普蘭觀音碑是目前所知西藏最早的一通造像碑,其歷史、藝術(shù)、文化價值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盡管我們無法理清自此之后的15-17世紀(jì)時期西藏部分區(qū)域內(nèi)出現(xiàn)的“造像碑”這一較為獨特藝術(shù)形式的來龍去脈,但以“造像碑”形式出現(xiàn)的普蘭觀音碑,無疑為吐蕃碑刻文化增添了新內(nèi)容。


[1]有些地圖上漢譯成“細(xì)德”,或?qū)懗晌鞯?、稀底等,實為一個地點。
[2]張建林:《普蘭觀音碑——雪山下的千年祈愿》,《西藏人文地理》2009年7月號第四期,第16-19頁。
[3]筆者尚未找到原文出處,轉(zhuǎn)引于巴桑旺堆《吐蕃碑文與摩崖石刻考證》,西藏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版第211頁“普蘭碑”介紹,作者是次仁曲結(jié)、達(dá)瓦次仁等。另見《雪域文化》(藏文,Gangs ljongsrig gnas)1994年第2期總22期,轉(zhuǎn)引于Kazushi IWAO,Nathan HILL,TsuguhitoTAKEUCHI,Izumi HOSHI,Yoshiro IMAEDA,Old Tibetan Inscriptions,Old TibetanDcuments Online Monograph Series Vol.II,Published by Research InstituteLanguages and Culturels of Asia and Africa(ILCAA),Tokyo Universityof ForeignStudies,Tokyo,2009,第xxxii頁。
[4]達(dá)瓦次仁等主編:《寶藏——中國西藏歷史文物》》第一冊,朝華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頁圖版102。此處提到的“祥·卓貢布杰”的名稱有誤或不全,原文為“祥·卓·赤贊軋貢布杰(??????????????????????????????????Zhang‘Bo khri-brtsan-sgra mGon-po-rgyal)”。
[5]這本書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已經(jīng)有兩個版本。2011年版是第一版,因書中有不少抄錄上的錯誤,于2013年又出版了第二版本。
[6]恰嘎·旦正:《藏文碑文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第73-76頁。
[7]原碑文中“?????????”的“????????”兩個字被人為涂擦損毀,試圖將“卓·赤”二字有意擦涂而不讓將人名之前的姓氏出現(xiàn)在碑文中。顯然,這是一件人為的有意破壞之舉,在碑的左側(cè)同樣出現(xiàn)的“?????????”二字也遭到同樣的破壞。幸虧,可根據(jù)尚存的字體某些特征與一定光線折射下,我們可以明確識讀其中文字。
[8]與注解[7]一樣也是涂抹損毀了“?????????”二字。
[9]前引李方桂著本。
[10]??????????????????????????????????????????????????????????????????????????????????????????????????????????????????????????????????????????????????????????(《吐蕃王朝史——源自敦煌吐蕃文書》) ???????????????????????????????????????????????????????????????????
[11]前引王堯著本。
[12] PAPA-KALANTARIChistiane, JAHaDA Christiane. Early Buddhist Culture and Ideology in WestTibet: A New Perspetctive on a Stone Stele in Cogro, Purang.Orientations, 2010.(西藏西部的早期佛教文化與觀念:對覺如-普蘭石碑一個新視角的分析)
[13]古格次仁加布.阿里文明史(藏文)[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142.?????????????????????

編輯 : 仁增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