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天立地的藏羌碉樓
???
川西高原,以“雪山草地”著稱,地處川藏咽喉,西控西藏,東托巴蜀,藏羌民族聚居,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從元代起,朝廷為了“協(xié)和蕃邦”,穩(wěn)定川西高原的社會政治局勢,加強軍事上的防范與控制,在采取“以夷治夷”土司制度的同時,逐漸在川西高原實行了“分而治之”的統(tǒng)治方略,或“因俗而治”,繼續(xù)實行土司制度;或“土流并治”,對土司的權利進行限制;或分封眾多土司,削弱其勢力。由于眾多土司的林立,增強了土司之間的防范和自衛(wèi)意識,于是在川西高原形成了高碉林立的軍事防御景觀。藏羌碉樓是川西高原碉樓中最出色的代表和最值得保護的典范。這種杰出的防御型石砌或夯土建筑是以世代相傳的營造技術建筑而成,位于“曲徑通幽”的雪山或“山環(huán)水抱”的草地里,是一種藏羌先民世代延續(xù)下來的碉樓民居建筑方式。有的碉樓的內(nèi)部墻面經(jīng)過精心的裝飾,顯示了他們當時群居生活的精神和物質需求,并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反映了一個地處雪山草地與周圍自然環(huán)境危機四伏的社會是如何發(fā)展的。這些碉樓建筑和它們所處地理位置之間的關系,顯示了“負陰抱陽,背山面水,山管人丁水管財,有山無水休尋地”風水理論和建筑與環(huán)境和諧統(tǒng)一的理念。
?藏碉和羌碉造型大同小異——羌碉的四角碉頂部靠后部有升起的照樓,而藏碉的四角碉四角頂端作尖角聳立,為牦牛角的象征。羌碉一般通高達二十米以上(分五層),藏碉一般通高達三十米以上(分九層),有的藏碉通高達五十米以上。無論是防御追捕、戰(zhàn)時聯(lián)絡,還是監(jiān)控寨情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軍事防御作用。若以碉樓的類型和功能來劃分,又可分為界碉、卡碉、家碉、寨碉、廟碉、烽火碉、風水碉和紀念碉幾種。為了充分發(fā)揮它的軍事防御能力,凡修設之地,皆通盤考慮。一般均選險隘要害關口,往往一夫扼守,萬夫莫前。數(shù)里之間,星羅棋布;一碉有警,相互呼應。四川阿壩和甘孜地區(qū)嘉絨藏族高碉聚落,四川甘孜地區(qū)木雅藏族高碉聚落,四川阿壩地區(qū)爾瑪羌族高碉聚落,西藏林芝地區(qū)工布江達高碉聚落,被譽為中國藏羌高碉文化的四大聚落。川西高原藏羌碉樓是凝固的文化符號,凝聚著人們對往昔歲月的文化追憶,是一種震撼人心的石砌建筑技術與藝術形式有機結合的千古絕唱,是解讀我國古建筑藝術的珍貴“活化石”,已經(jīng)被列入我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預備項目。?
???? 川西高原的藏羌碉樓是在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特殊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下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獨特的建筑形式的杰出代表。它從不同側面展示了這種建筑的產(chǎn)生、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也為特定的歷史進程、文化傳統(tǒng)、民族民俗的發(fā)展與演變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證據(jù)。藏羌碉樓以依山就勢、千姿百態(tài)、樣式精美、風格各異、布局合理、錯落有致著稱,集居住、防衛(wèi)、防盜、防災等功能為一體,且星羅棋布,數(shù)不勝數(shù),體現(xiàn)了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具有濃郁的高原藏羌碉樓民居建筑特色,構成了神奇、古樸、壯觀、美麗的畫卷,所以在川西高原有“無碉不成寨”之說。如果你從高空俯瞰,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碉樓與碉樓外的山巒、溪河、道路十分協(xié)調地融合交織在一起。因為藏羌先民對碉樓的選址十分講究,追求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無論是每一座單體碉樓,還是每一個村落的碉樓群,它都有一種川西高原鄉(xiāng)土的美感,體現(xiàn)出獨特的畫境美、意境美、雄渾美、氣勢美。藏羌先民歷來認為,天地氣交,化生萬物,萬物都要遵循天地的陰陽變化而生存,以與自然和諧為最高準則。讓天地所孕育的你、我、他,安詳詩意地生活在自然的懷抱之中,這是藏羌兒女世代念茲在茲和釋茲在茲的核心價值體系。每當海內(nèi)外游客踏上川西高原,立馬就被藏羌碉樓雄渾質樸的外形,玄妙精巧的結構,美輪美奐的內(nèi)飾,積淀豐厚的文化,聚族而居的遺風,敦親睦族的民風,九宮八卦的理念深深吸引時,無不為中外建筑史上的這一建筑奇跡而驚嘆!川西高原的藏羌碉樓,建筑風格古樸粗獷,建筑形式優(yōu)美奇特,建筑功能齊全實用,建筑材料就地取自大自然,四周墻體均用石片壘砌或泥土夯筑而成,不用任何黏和物質,所取石料或泥土就地取材,大小方圓不拘,荒廢時又回歸大自然,是早期環(huán)保節(jié)能型生態(tài)建筑的經(jīng)典,體現(xiàn)了人居條件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在營造時不畫圖,不吊線,全憑眼看施工完成。一般每座碉樓高十至十五米,分上中下三層,每層高約三至四米,立屋蓋青瓦或機瓦。每層留有瞭望孔,上層為佛龕和瞭望臺,中層為火塘和臥室,底層為牲舍。天、人、地三層碉樓和天、人、地三格窗楣建筑樣式也立體地體現(xiàn)了藏羌傳統(tǒng)“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房頂豎有經(jīng)幡,建有熏煙(煨桑)塔,屋檐、門窗懸掛白色簾布帷幔;門楣、窗欞、房頂四角放置有白石。這里的村寨少則有四五座碉樓,多則有百來座。每座都是營造技藝杰作,結構沒有瑕疵,角像刀刃一樣棱直,墻壁牢固又光滑。這一座座碉樓最早的建于元朝后期,最晚的則建于上世紀的前半葉。它們跨越幾個世紀,見證了川西高原從戰(zhàn)亂走向安定、從蕭條走向繁榮、從貧弱走向富強的進程。這些碉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老碉樓門窗窄小,新碉樓門窗寬大,石或土墻身厚實,整體由下往上漸內(nèi)收,都是按照“依山、面水、近寨”這一藏羌碉樓的基本特點建設的。碉樓按建筑材料可分為石碉樓、土碉樓、磚瓦碉樓、鋼筋混凝土碉樓四大類;按功能可分為民居碉樓、土司官碉樓、佛本廟碉樓、不同功能的高碉樓四大類;按建造年代又可分為元代、明代、清代和民國時期。四角碉樓是最早最具代表性的碉樓文化形態(tài),而六角碉、八角碉、十三角碉是最高最具表現(xiàn)力的碉樓文化形態(tài),集中地展示了藏羌碉樓建筑營造技藝的獨特風格和最高水平。藏羌美學思想在傳統(tǒng)風水中均能找到對應的內(nèi)涵,這與藏羌傳統(tǒng)“天人相類”、“萬物歸一”的文化特質,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物我同一是分不開的,二者皆是“天人合一”宇宙觀的特殊體現(xiàn)。藏羌碉樓基本上是文化空間造型藝術,但它又是融合了多種藝術門類的綜合藝術。藏羌碉樓是藏羌民眾的生活環(huán)境,環(huán)境氣氛是建筑美感的基礎,當我們置身與碉樓之中,隨著空間序列的展開才能領略其全貌。大凡到過川西高原的人,一踏上這片土地,頓時就會感到自己置身于一個神奇的世界:岷江和大渡河像一條條哈達在群山中蜿蜒,圣潔的雪山虛幻迷離,五色經(jīng)幡在風中搖曳飄動,雄偉的碉樓靜靜地矗立在村寨或山間,碉樓墻壁上那醒目的各種吉祥圖案令人浮想聯(lián)翩。碉樓四面墻壁均用石灰涂邊,窗戶周圍也勾白邊,墻上畫有圖案。碉樓四面墻邊和門窗邊框涂的白色圖案,是夸張和變形的牦牛頭圖案,這與藏羌民族的圖騰崇拜和尚白傳統(tǒng)有一定的關系。這些圖案并非信手涂抹,而是有其特殊文化意義和作用,是藏羌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代表著碉樓主人的追求與愿望。其中,碉樓四面墻壁上的萬字順時針和逆時針圖案、黑白日月圖案和十字圖案使用頻率最高。不時出現(xiàn)的吉祥結圖案,為中國結的平面圖案,意思為“吉祥永遠”。藏羌碉樓四面墻壁上的圖案不同程度地把這一文化精髓外化其中,成為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
?
靈動飛揚的藏羌鍋莊
???
在藏羌眾多獨特的民間文化中,藏羌鍋莊因其舞姿獨特優(yōu)美,群眾參與面廣,而被我國舞學專家譽為“中國圈舞藝術的活化石”。當年,著名舞蹈家戴愛蓮深入川西高原采風,回去后以“藏羌鍋莊”的嘉絨藏族乾多調式為藍本,創(chuàng)作的《嘉絨酒會》,頓時風靡九州,走俏美國百老匯。這段佳話,藏羌同胞至今難以忘懷!藏羌鍋莊,這門古老而又充滿青春活力的藝術來源于生活,又經(jīng)過長期傳衍積淀,各自逐漸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動律體系,呈現(xiàn)出各具藏羌文化特質的審美功能,可將其列入我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預備項目。
藏羌鍋莊是一種無伴奏的集體圓圈歌舞,是轉經(jīng)和轉山朝圣的另一種形式,常見于川西高原山寨的大門口、大曬場和火塘邊。人體繞著圓圈轉動起來的時候,長袖揮出的是心的形象,腳與大地相接,踏出的是心的節(jié)律。過去與未來,歷史與神話,人生與夢想,男人與女人,富貴與貧窮,生存與死亡,終點和起點聯(lián)接在一起。無伴奏的集體圓圈歌舞是藏羌民族同萬山神靈交流,與天地萬物對話的一種途徑,是一種用心去領悟、去頌訴、去歌舞、去禮贊的藝術形式。它不僅凝聚人心 ,張揚共性,互動有為,而且與地理環(huán)境、生命歷程、情感交流和終極關懷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藏羌民族與天、地、神相互認同和相互整合的結晶品。藏羌兒女以鍋莊的藝術形式,敬天地是為了感激造化和呵護,敬父母是為了感激養(yǎng)育之恩,敬朋友是為了感激關照和捧場。他們深信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他們?yōu)榱松砗投 ⒄Z和而無諍、意和而同悅、戒和而同修、利和而同均、見和而同解!這些充滿人性光輝的藝術形式陶冶著他們的心靈,鼓舞著他們的意志,升華著他們的情操,使他們成為了與青藏高原同歌共舞的雪域嬌子。
?藏羌鍋莊古樸遒勁,粗獷奔放,剛柔并濟。女舞者動作典雅,秀麗端莊,如含苞的花朵;男舞者雙臂揮舞,腿部跳踢有力,似雄鷹展翅,豪放剛勁。 藏羌鍋莊源于古老的宗教祈禱儀式,是莊重和典雅的,一般都始于吟唱聲中,男女拉手成圈,男半圈女半圈,臂連著臂,跟著領舞,載歌載舞,頓地為節(jié),由左而右,分班唱和,此起彼落。人們用歌舞來消除勞動的疲勞,來感謝神靈的保佑,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懷。剛踏歌起舞時節(jié)奏比較緩慢,只是領舞男人以順時針方向手持串鈴邊搖邊唱邊跳,然后動作由小到大,舞速由緩到快,激情四射。藏羌鍋莊是辛勤耕耘的延伸,是喜悅豐收的延伸,是男女愛情的延伸;藏羌鍋莊是七彩高原、眼球經(jīng)濟和身體語言的延伸,也是美好心靈的延伸和藏羌兒女對自由、平等、博愛的激情憧憬與暢想。
藏羌古碉樓這種建筑形式,自兩千五百多年在川西高原雄起以來,就與鍋莊藝術一道成為了川西高原不可分割的審美有機體。藏羌鍋莊是藏羌碉樓之中激情燃燒的藝術形式,更多地體現(xiàn)出雪山的萬丈情懷,草地的寬闊本性,牦牛的奉獻品格。
脈象互應的藏羌碉樓與鍋莊
?
如果說形式美、對稱美、自然美是建筑美的肉體,那么生機美、曲線美、和諧美則是建筑美的靈魂。在如今的川西高原,頂天立地的藏羌碉樓,體現(xiàn)出的是“雄壯”之美;靈動飛揚的藏羌鍋莊,體現(xiàn)出的是“柔秀”之美,二者皆是生機盎然之象征,是文象和文脈互動雙運的體現(xiàn)。這種剛柔相應、陰陽交泰之美,是川西高原“生機勃勃”的最好寫照,也是對藏羌文化的最佳注解。作為一種非劇場化的藝術形態(tài),藏羌鍋莊原本出自居住在川西高原藏羌碉樓中的一群踏歌起舞者的文化記憶。藏羌碉樓與鍋莊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寓物化載體于的人化載體之中,藏羌碉樓與鍋莊和光同塵,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其中包含了人文阿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詩情畫意。鍋莊尊為藏羌碉樓旁的一景,尤其是藏羌鍋莊在動律演繹和人文地理的張揚上可謂珠聯(lián)壁合,天人合一,人人合一,個人合一,“化”在其中,“易”在其中,“吉”在其中,“妙”在其中,是對“一陰一陽之謂道”和“日月為易、生生不息之謂易”的最好詮釋。藏羌古碉樓旁男人與女人的踏歌起舞,更是將碉樓文化與鍋莊文化融為一體,二者動靜結合,互為表里,互為日月,脈象互應,好一派和樂競合的生動景象。大凡解讀藏羌碉樓與鍋莊的,都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一個切入點把握藏羌建筑文化、傳統(tǒng)文化、民間文化和人文地理的相互依存關系,都可以通過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人文地理解讀達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藏羌碉樓與鍋莊乾坤相對,和實生物,包含著藏羌民族發(fā)展進步所積淀的共同理念、共同追求,是藏羌民族天合、地合、人合和己合的文化集成,表征脈象和合?!耙约嫒萑蕫蹫榛辏燥L俗習慣為體,以和樂人道為用”,可謂藏羌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藏羌文化的靈魂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人與人的和諧共處、不同文化間的和諧兼容,是一種“香格里拉”人文意境的文化。藏羌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完美展示了“真善美慧是”:真者,天人合一;善者,知行合一;美者,情景合一;慧者,智悲合一;是者,表里合一。求真、求善、求美、求慧、求是,在藏羌民族身上,發(fā)揮得如此淋漓盡致。在多樣中求同一,在差異中求和諧,在交流中求發(fā)展,今天已經(jīng)成為了人類社會的文明觀。藏羌碉樓和鍋莊在川西高原和諧、歡樂上定格,不正是體現(xiàn)了藏羌人民對天地萬物的審美情感和感念情懷,宛如一幅幅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的內(nèi)心和諧的立體大景觀。文化是一個流動的、多面的體系,一個類型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往往不斷受到來自其他各種文化的浸潤和滋養(yǎng),文化之間是部分復合、互動的關系。藏羌文化遺產(chǎn)既是藏羌民族精神的載體,又是藏羌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蘊含著非常珍貴的精神價值,是增強文化認同的寶貴資源。藏羌文化遺產(chǎn)有著獨特的歷史價值,是藏羌民族在產(chǎn)生、形成、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過長期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藏羌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歷史發(fā)展與進步的標志,蘊含著大量的尚待破解和利用的歷史文化信息。川西高原相融互動的藏羌碉樓和鍋莊是一幅風景畫,雪山的雄偉,草原的遼闊,在川西高原的地圖上濃縮;川西高原相融互動的藏羌碉樓和鍋莊是一首抒情詩,每座高山,每條小溪,都能讀出天地人和,抑揚頓挫;川西高原相融互動的藏羌碉樓和鍋莊是一支贊美歌,每座碉樓,每曲鍋莊,都是和諧樂譜上生動的符號。藏羌文化經(jīng)上千年之演進,綿延不絕,總是充滿著生機和活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只有維持藏羌民族文化的傳承,才能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里找到藏羌民族的文化身份,藏羌文化的DNA才不會迷失在全球化的大海里。保護文化遺產(chǎn)其實就是保護藏羌文化的DNA。
作者簡介:??? 莊春輝,男,藏族,大學本科畢業(yè),1963年11月生于四川省壤塘縣壤柯鎮(zhèn)縣人民委員會機關辦公大樓, 現(xiàn)任四川阿壩州文化局副局長、機關黨委副書記,兼阿壩州文聯(lián)、州社科聯(lián)副主席和《阿壩文化研究》雜志主編。早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便開始發(fā)表作品。如今,已在《佛教文化》、《中國民族》、《中國西藏》、《中國畫報》、《讀者》、《對外大傳播》、《經(jīng)濟消息報》、《中國綠色時報》、《中國民族報》、《中國文化報》、《藏學學刊》、《四川文學》、《四川日報》、《西藏藝術研究》、《四川物價》、《四川價格研究》、《四川藏學》、《四川文化》、《四川散文》、《四川文苑》、《巴蜀風》、《文藝與傳媒》、《草地》、《阿壩日報》、《羌族文學》、《九寨溝》、《阿壩文化研究》、《雪原文史》等全國各地數(shù)十種報刊發(fā)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