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路"精神浸潤高原歷久彌新
——傳承弘揚"兩路"精神系列報道(中篇)
筑路忠魂雕塑。本報記者 馬振東 攝
總有一種精神,穿越時代歷久彌新;總有一種力量,化育人心催人奮進。
1950年4月,高原依舊雪覆冰封,川藏、青藏公路同時破土動工,筑路大軍戰(zhàn)天斗地,于1954年12月25日將"兩路"修抵拉薩,結束了西藏沒有現(xiàn)代公路的歷史。
70年過去,作為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筑路大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被高原人民代代傳承弘揚,成為激勵沿線各行各業(yè)攻堅克難、奮勇拼搏的精神財富。先輩們眠霜臥雪,誓把天塹變通途的英雄事跡和革命精神彪炳史冊,為推動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精神財富浸潤心靈
在戈壁城市格爾木西北角密密層層的綠樹叢中,靜靜佇立著一座年代久遠的二層小樓——將軍樓。
因路而生,因路而興。格爾木市的誕生與發(fā)展繞不開慕生忠將軍和筑路大軍。1954年,慕生忠將軍帶領的筑路大軍以格爾木為"大后方",將青藏公路修抵拉薩。
后人以將軍樓為中心,精心打造出一座鐫刻格爾木前世今生的主題公園,被稱為將軍樓公園。
如今,這座公園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不僅成為格爾木市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也成為游客打卡的重要地標。將軍樓、"筑路忠魂"雕塑、天路紀念塔等建筑以及主題展示館的精心布置,不僅再現(xiàn)筑路大軍鑿艱越險筑"天路"的感人往事,也以一位將軍、一條公路、一個奇跡、一段歷史、一座新城、一種精神的動人篇章,成為人們緬懷先輩、弘揚"兩路"精神一方天地。
作為當年筑路大軍的"大后方",格爾木是一個被"兩路"精神浸潤的土地。這座年輕的戈壁城市幾十年發(fā)展變遷,伴隨著對"兩路"精神的代代傳承和弘揚,無論黨委政府,還是部隊和醫(yī)院,抑或是平常市民……
位于格爾木市的陸軍第九五二醫(yī)院的前身是西北軍區(qū)第二門診部,1954年7月由十九兵團留守處附屬醫(yī)院整編組建。
1956年7月,70名醫(yī)生、護士受命于中央軍委,從古都西安到世界屋脊,從繁華都市到亙古荒原,戰(zhàn)嚴寒、斗風沙、抗缺氧、耐寂寞,在高原戈壁格爾木搭起三頂帳篷,開設50張床位,建起格爾木第一所部隊醫(yī)院,開啟了醫(yī)院在青藏高原的傳奇歷程。
如今陸軍第九五二醫(yī)院已從"三頂帳篷",發(fā)展為一所現(xiàn)代綜合醫(yī)院。一路走來,醫(yī)院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提升醫(yī)療技術水平,引進先進設備,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在醫(yī)療戰(zhàn)線寫下弘揚"兩路"精神的生動注腳。
杜子友是陸軍第九五二醫(yī)院普通外科主任,來到醫(yī)院的24年間,他成功開展和參與近5000例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在特定領域取得不菲成績,也在托付生命的信任中,救治了不計其數(shù)的軍民患者。
"格爾木是當年筑路大軍的大后方,作為一名軍醫(yī),我們應該努力傳承和弘揚'兩路'精神,在醫(yī)療戰(zhàn)線奮勇拼搏,作出自己的貢獻。"二十多年如一日,在救治患者的道路上,杜子友自始至終以"兩路"精神激勵自己攻堅克難,勇往直前。
肩挑使命不畏艱險
青藏公路是去西藏自治區(qū)最為重要的公路之一,貫穿被稱為"世界四大超凈區(qū)之一"的青藏高原,途經(jīng)位于"中華水塔"三江源的"高原野生動物王國"可可西里,為南來北往的人們展示這片高天厚土的壯美純凈和高原人民傳承、弘揚、踐行"兩路"精神,不怕苦、不怕死守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忠誠不渝的精神。
來到青藏公路旁的昆侖山口,不遠處埡口兩旁的空地上停滿了車輛,來往青藏線的游客涌入小廣場,競相與肅然屹立的杰?!に髂线_杰的塑像合影,敬酒、獻哈達,緬懷他艱苦、悲壯、英勇的一生。
1994年1月8日,杰?!に髂线_杰在押送盜獵者途中遇襲,拼死對峙,英勇犧牲,人們找到他時,他的遺體在零下40攝氏度的可可西里深處變成一尊冰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趴在冰冷的雪野里,怒目圓睜,保持著射擊的姿態(tài)。
30年后的今天,他的英雄精神仍被草原兒女銘記、傳揚,在高原深處,他的英名和英勇往事幾乎無人不知。
在青藏公路沿線,許多昔日的牧人已成為專職的生態(tài)管護員,他們用對生態(tài)環(huán)境最樸素的認識,扎根公路沿線,擔負守護綠水青山的時代使命,在保護生態(tài)的崗位上,弘揚和踐行著偉大的"兩路"精神。
位于可可西里保護區(qū)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不凍泉垃圾中轉站,是扎西達杰和他的3個同伴常年堅守的地方。
扎西達杰說,青藏公路是先輩歷經(jīng)千難萬險修筑的重要交通動脈,可可西里地區(qū)被稱為"生態(tài)處女地",是"環(huán)保衛(wèi)士"杰?!に髂线_杰用生命守護的地方,守護沿線的山山水水,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所以,不論多苦多累,心里無比充實。
從起初打退堂鼓到一天天說服自己,時間一長,扎西達杰慢慢習慣了一切,雪山、草原、河湖、荒野,走過的每一寸土地都恢復了最初純潔的模樣……這一切令他越干越有成就感。"我們干的可能是最臟的活兒,但我們走過每一個地方,身后留下的都是一片凈土。"
扎根高原堅守初心
青藏公路沿線環(huán)境的惡劣程度難以想象,而唐古拉山是青藏公路最高的地方,海拔5231米,青藏兵站部某兵站幾十名官兵長年駐扎在這里,守著幾乎四季不變的荒蕪。
翻開兵站的歷史,從1964年扎下第一頂帳篷開始,歷屆官兵發(fā)揚"鋼釬打不進,人也要扎根"的頑強意志,涌現(xiàn)出全國人大代表、總后十大杰出青年、一等功臣韓生峰,二等功臣王考軍、劉會峰、牛少鵬、余金濤等模范人物。
今天,在優(yōu)秀傳統(tǒng)和頑強精神的洗禮中,兵站每一名官兵心中埋下了駐守雪域、獻身高原的崇高信念,無論多苦多難,當他們來到這里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為心中偉大的信念犧牲一切的準備。
2023年,兵站站長李洪明與愛人領證結成夫妻,卻由于工作來不及舉辦婚禮,就匆匆趕回部隊。今年4月,他在體檢中查出雙肺水腫等癥狀,但眼下兵站的硬件設施沒有完善好,對于已到"兵齡大限"的他來說,這是最要緊的事情。"明年我的軍齡就滿25年了,我得抓緊時間。"
隨著西藏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往來青藏公路的貨運大車和自駕游客逐年多了起來,兵站弘揚"兩路"精神,踐行人民子弟兵服務人民的宗旨,敞開大門,并在營區(qū)門口立起"有困難,找兵站"的牌子,為過往游客提供熱水、吸氧、停車等服務。
在青海大地,沿線部隊傳承弘揚"兩路"精神,軍民水乳交融的感人畫面處處可見。行走在位于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向化藏族鄉(xiāng)的達隆村,邁出的每一步,眼睛看到的每一處,都是共建部隊真情幫扶的印記。
在達隆村鄉(xiāng)村旅游接待點,"軍民共建魚水情,干群攜手踐初心"的標語格外醒目。村黨支部副書記趙保業(yè)介紹,這是2023年,在共建幫扶單位青藏兵站部幫助下打造的黨建品牌,6年來,部隊累計投資310余萬元,以黨的建設為引領,先后為村里建設光伏電站,打造鄉(xiāng)村旅游接待點,鋪設瀝青路,在一次次全心全意地幫扶中,部隊的官兵和村黨支部、村民結下了親人般的深厚情誼。
走進達隆村,了解達隆村發(fā)展變遷的故事,總也繞不開軍民共建以及民族團結的話題。在這里,軍民魚水情深,各民族水乳交融、命運與共的和諧畫面隨處可見。從某種層面上,這與"兩路"精神"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實質內涵不謀而合,可以說,達隆村軍民情深、各民族手足相親的佳話是對"兩路"精神最生動的傳承與發(fā)揚。